鄌郚镇因吉他兴,小乐器“奏”响十亿“听觉经济”

2025-01-06 16:12:28

2bf8b202501061530473150.jpg

在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的鄌郚镇,一个令人瞩目的音乐奇迹正在上演。这里,每三把电吉他中就有一把出自其手,成为了全球音乐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每天,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木材与音乐配件在这里汇聚,经由技艺精湛的制琴匠人之手,转化为一把把能够奏出天籁之音的电吉他,随后它们漂洋过海,抵达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
步入鄌郚镇,吉他形的指路牌比比皆是,它们仿佛是无言的向导,引领着国内外客商穿梭于各家电吉他企业之间。目前,这个小镇上汇聚了108家乐器生产及配件加工企业,年产量惊人,电吉他达200万把,配件更是高达500万套,占据了全国电吉他产量的四成,全球的三成份额。这一产业每年为鄌郚镇带来超过10亿元的年收入,成为了名副其实的“耳朵产业”。

鄌郚镇与音乐的缘分似乎是天生的。“鄌郚”二字均带有“耳”字旁,仿佛预示着这里与美妙声音的不解之缘。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初期,这里就是鲁国的两个下邑——鄌国和郚国的所在地。而鄌郚镇的乐器产业则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,当时为了打破单一的农业格局,昌乐县在此建立了乐器厂,开始生产月琴、京胡等传统乐器,从此踏上了音乐产业之路。

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,外资企业也被这里的产业基础所吸引,纷纷加入。1993年,中韩合资的山东缪斯乐器公司在鄌郚镇成立,标志着鄌郚镇从传统的民间乐器转向了现代化的电子乐器。经过数十年的发展,鄌郚镇的电吉他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,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熟练工人。

在鄌郚镇,许多农民也投身到了这一产业中,实现了从庄稼汉到乐器工人的转变。在昌乐昌韵达乐器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,调音师李庆生就是其中的代表。他一边调旋钮,一边弹弦,一天能调两三百把电吉他。尽管未曾接受过专业音乐教育,但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岁月的磨砺,他逐渐成长为技艺熟练的制琴工人。

曾经,鄌郚镇的电吉他主要依赖贴牌销售,利润微薄。但近年来,鄌郚镇鼓励乐器企业加大创新投入,创建自主品牌。如今,这里已经培育出了40多个本土品牌,拥有35项专利和42项版权,产品远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
更令人瞩目的是,鄌郚镇的电吉他产业已经站在了个性化定制的新风口。批量化生产的电吉他价格相对较低,而定制化产品则价格高昂,有的单价甚至能达到10万元。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,也为鄌郚镇的电吉他产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。

从小作坊到大品牌,从庄稼汉到调音师,鄌郚镇的电吉他产业不仅抚慰了全球人的耳朵,丰富了他们的快乐,也充盈了小镇人民的钱包和生活。这个与耳朵有缘的小镇,正以音乐为媒,向世界展示着它的魅力和活力。